“公子”这个称呼,在中国古代的时候是运用很广的一个称呼,最先的时候,称呼诸侯的儿子为“公子”。在《仪礼·丧服》中记载说:“诸侯之子称公子。”在《诗经》中也有关于“公子”的说法:“麟之趾,振振公子。”这里的“公子”,称呼的就是诸侯的儿子。
古代的时候,官僚的儿子也被称为“公子”,对别人儿子的敬称也常常用“公子”这个称呼。有一个成语叫作“公子王孙”或者“王孙公子”,指的就是古代的那些贵族、官僚的子弟。
“公子”这个称呼在不同的场合其意思是不同的。在《战国策》中记载说:“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类为招。”北魏杨衍之在他的《洛阳伽蓝记》一书中说:“别有王孙公子,逊遁容仪;思山念水,命驾相随。”古典小说《野叟曝言》中写道:“到那时,来往都是些王孙公子,朝朝寒食,夜夜元宵,你还感激那道姑不尽哩。”由此可见,“公子”一词在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语气,根据不同的对象,都有着不同的寓意和内涵。
在战国时期,有广为流传的“四大公子”。这四大公子的第一个公子是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公子魏无忌是“魏昭王少子而魏安嫠王异母弟也”。第二个公子是楚国的春申君黄歇,他是四公子中唯一的非王室中人。黄歇相楚考烈王二十五年,辅国持权,在楚国说一不二,自有其过人之能力。第三个公子是赵国的平原君赵胜,他是赵武灵王之子、惠文王的弟弟、赵孝成王的叔叔。在赵国的诸公子中,赵胜是“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的人。第四个公子是齐国的孟尝君田文,他礼贤下士,声名远播。战国的四大公子都是以豢养名士和死士而出名,他们积极参与当时的国家政治,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民国的时候,也有被称为“四大公子”的人。这所谓的“四大公子”中,第一个是张伯驹,第二个是袁克文(袁世凯次子),第三个是溥侗(清朝宗室,被封为镇国将军),第四个则是张学良(张作霖之子)。他们这四个人都是出身豪门,为人英俊风流,有的人还才华横溢,而且,他们都非常喜欢琴棋书画,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民国时期这四位公子的人生富有传奇和悲剧色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不过,在古代的时候,诸侯的女儿也称“公子”,也就是说,“公子”这个称呼指的不只是男子,女子也能称为“公子”。《公羊传》中就记载说:“群公子之舍则以卑矣。”何休在注解这句话时是这样说的:“谓女公子也。”意思是说,这里的“群公子”是诸侯的女儿,也称为“公子”,指的是女子,而不是男子。
分享到朋友圈
1)文章会挂上你的二维码提高爆光率
2)分享出去的文章你就是作者
3)将会获得网站金币
4)首页推荐快速加粉丝
5)像公众号一样传播你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