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盐井沟,100万年前,这里丛林茂盛,沟谷遍布,栖息着众多古生物,其中包括东方剑齿象、大熊猫、巨貘、鬣狗、中国犀、水鹿等。自1921年以来,万州盐井沟备受全世界古生物学家的关注,这里先后出土了众多更新世典型动物的化石,并以盛产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而享誉中外。
时光荏苒,“万州盐井沟”化石考古发掘至今已有一百年历史。那么,这里有着怎样的秘密,引起了全世界古生物学家的高度重视。今日,让我们一起了解万州盐井沟,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百年发掘历史,与“北京周口店”齐名
在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的“盐井沟古象”展厅第二单元,对盐井沟化石动物群的发现和形成通过展板文字和大量的照片给予生态复原。
在这里,可以看到上个世纪20年代盐井沟山顶的化石地点和化石产出场景、运送场景、2007年发掘剑齿象化石场景、2011年发掘剑齿象化石场景和1985年出土于盐井沟平坝的大熊猫化石骨架。
“万州盐井沟与北京周口店、山西榆社、河北泥河湾等史前考古遗址代表了上个世纪初在我国最早被发现的化石集中产地。”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馆长岳宗英介绍,盐井沟是我国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最经典的产地之一,该地区产出的动物群是华南"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
据介绍,在1921年,曾经在北京周口店发现了北京猿人遗址的美国古生物学家格兰阶前往三峡,以中药“龙骨”为线索,以追踪中药铺和药材商为渠道,在盐井沟石灰岩裂隙或深坑中发现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
通过发掘和购买、收集,格兰阶在盐井沟获得了剑齿象不同年龄段20余个体和上万件其它哺乳动物化石并用船运回美国,这些化石现存于纽约自然博物馆。
从此开始,盐井沟化石群,就走入了中外古生物学家的目光之中,并由此拉开了盐井沟化石百年考古发掘的序幕。
至今,盐井沟化石的考古发掘,已经绵延了百年时光。
发掘化石数量之大、门类之多、世界罕见
万州盐井沟在考古挖掘上的历史价值如何?对此记者采访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万波。
据了解,自1921年以来,盐井沟就以盛产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而享誉中外,发掘化石数量之大、序列之完整、门类之多、保存之完好,世界罕见,至今仍被国内外学者推崇。
迄今为止,盐井沟发现的化石种类包括了灵长目、兔形目、啮齿目、食肉目、长鼻目、奇蹄目、偶蹄目等7个主要的哺乳动物类群,根据盐井沟标本命名的很多哺乳动物化石属种名至今学术界仍在沿用。
黄万波表示,盐井沟丰富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是在百万年甚至更长时间中积淀下来的珍贵自然遗产,对于深刻理解该地区动物群的演化史,复原出该地区古地理、古气候的变迁史,以及盐井沟动物群在该地区长期存在、演化的必然性与合理性,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万州盐井沟的化石为何如此丰富?
“盐井沟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的形成与保存,与该地区特殊的地质、地貌环境密不可分。”岳宗英说,该地区喀斯特地貌非常发育,溶洞广布,峰丛林立,植被茂密,水源充足,既是远古动物理想的栖息地,大量溶洞和石灰岩裂隙中的岩溶型黏土也为动物死亡后形成化石并得到有效保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的“盐井沟古象”展厅,通过实物标本、图表、照片,可以看到盐井沟化石动物群的主要成员有长臂猿、兔、咬洞竹鼠、古爪哇豺、柯氏小熊、突吻猪獾、东方剑齿象、巨貘、大毛冠鹿、斑羚等动物。为此,展厅通过技术手段和展陈布展复原了盐井沟动物群大型生活场景。
万州多次参与盐井沟考古发掘
2007年11月,重庆自然博物馆和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万州区博物馆)联合对盐井沟已出露的化石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获得一具完整度达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剑齿象化石。专家对其进行了科学的复原、装架,沉睡了100万年的古象重新站立起来,再次掀起了揭秘盐井沟古生物化石的热潮。
2011年,重庆三峡古人类研究所与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万州区博物馆)合作,在同一地点再次发掘出两具同样完整的剑齿象化石骨架及大量其它门类化石。
2016-2019年期间,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万州区博物馆)合作,在盐井沟组织开展了大量古生物化石调查、保护、发掘和研究工作,获得了大量珍贵的化石标本,并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合作发表论文五篇,将盐井沟动物群的地质时代从学术界传统认为的中、晚更新世提前到早更新世。
另外,为了保护好盐井沟出土的古生物化石,1955年,原万县专区政府颁文明令禁止无序挖掘。1988年,原万县地区政府将盐井沟古生物产地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万州区人民政府将盐井沟古生物产地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将万州盐井沟公布为第二批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霸气的东方剑齿象化石令人惊叹
在盐井沟出土的化石中,东方剑齿象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其中,2007年、2011年的两次发掘,科研人员在同一地点发现了3具保存较完整的东方剑齿象骨架化石。众多东方剑齿象化石的出土,让人们看到了100万年前曾经征服热带森林的大象家族一度辉煌的缩影。
据了解,剑齿象是长鼻目剑齿象科已灭绝的一属,真象类演化的早期代表。最早的剑齿象出现于中新世晚期,最晚可以生存到全新世。它的地理分布仅限于亚洲和非洲。化石主要发现于亚洲和非洲上新世至更新世地层中。最大的剑齿象有9米多长、四五米高,体重十几吨,以草食为主,每天食量达1至2吨,是继恐龙之后的“巨无霸”。
“盐井沟古象”展陈,不仅仅是通过复原盐井沟动物群的生态场景,让游客更多了解万州历史文化和生态文明,更重要的是通过盐井沟动物群的消失,唤醒大家环境保护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进而矫正不良行为,爱护祖国秀美山川,造福中华民族和子孙后代。
重庆地质调查院研究员魏光飚建议,要进一步加强对盐井沟古生物化石保护区的保护,加强对相关化石的研究,希望以盐井沟哺乳动物化石为核心资源,结合盐井沟片区的溶洞景观、新田水库的水利景观、乌龙池市级森林公园、新田恐龙化石及盐井人民公社旧址等文化遗产,力争早日成功申报国家地质公园。
分享到朋友圈
1)文章会挂上你的二维码提高爆光率
2)分享出去的文章你就是作者
3)将会获得网站金币
4)首页推荐快速加粉丝
5)像公众号一样传播你的文章